中国保健协会  www.chc.org.cn
当前位置:首页 >> 政策要闻

专家防伪——社会舆论和食品产业面对新命题

发布时间:2013-08-09    来源: 中国食品报

  随着食品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新产品走进市场。这些新技术、新产品繁荣了产业,也吸引了众多的专家走进公众的视野。各种各样专家的声音引导了公众消费观念的更新,引导了产业的发展方向。然而,专家们在进行消费知识传播的同时,也带来个别有悖科学的观念和伤害产业的言论。业内人士呼吁,对于大量活跃在食品行业的专家也要采取多种手段加以“防伪”。
  现象
  伪专家的言论非常流行
  不久前,一篇否定食用胶原蛋白功效的微博和由此跟进的众多媒体报道,给国内多家食用胶原蛋白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企业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至今余波未平。而这篇微博的作者是某医院烧伤科的一位大夫。他对于食品工艺和食品科技并不了解,但是其医生的身份却让公众认为他是一位营养健康方面的专家。由此开始质疑已经在国际上发展成熟、在国内拥有市场基础的胶原蛋白产业。
  与此类同的事件还有近期对于反式脂肪酸危害的夸大宣传。一位营养学界专业人士的“反式脂肪酸的危害等同于敌敌畏”的言论引起了业内的轩然大波。实际上这只是这位专业人士在特定场合的一种煽情的表述,却造成了社会对于反式脂肪酸的误解,并产生了对于食品安全现状的过度担忧。
  中国食品科技学会曾经对包括螺旋藻超标、胶囊的“明胶门”、黄酒含有致癌物、荧光物质超标、面粉硼砂、白酒塑化剂等12起2012年的食品安全热点事件进行解读,发现其中10起为误读。这些误读由媒体传播产生社会影响力,而专家的观点和言论是这些误读作为新闻产品必不可少的内容,几乎每一个被误读的热点事件背后都有力度不同的“专家推手”。
  记者了解到,现在活跃在食品产业舆论前沿的,都是一些拥有真正专业背景或者社会地位的知名人士。他们拥有一定的社会公信力,熟悉媒体的新闻报道模式,并且会用数据、案例和简洁极端化的语言来包装自己的观点。这些因素决定了这些知名人士的观点能够迅速传播。而事实上,很多这类知名专业人士对于食品产业或者对其阐述的食品产业中某个领域并没有真正的了解,一旦对于不了解的事件发表言论,他们就成了这个行业的“伪专家”。
  原因
  外行 片面 夸大 利益
  记者了解到,这些在不同领域有所建树的真正的专家之所以成为了影响食品行业发展的“伪专家”,有着多种原因和表现形式。
  一是跨界说话  面对特殊人群的医药专家去谈公众营养,研究社会问题的学者去说食品工艺,甚至对于食品行业根本不了解的文化名人也在讲食品安全知识。在旺盛的市场需求下,很多专家在公众场合和舆论平台上评论其根本不精通甚至根本不了解的事情。
  二是不当表述  一些专家借助媒体把自己的学术观点公之于众,而这些学术观点有的尚处在争议之中,有的与现行的法规体制相悖,这样的观点发表出来自然会产生不良的社会影响。这个后果也是长期处于学术圈中的专家所不可预料和难以把控的。
  三是异化科普  一些长期同媒体打交道的专家,深知进行科普宣传不同于学术研究,擅长以简洁和具有震撼力表述方式向公众进行科普。但是,他们在某种程度上缺乏良好的表述技巧和对社会影响力的正确判断。结果使科普变成了煽情。调动的反而是相反的社会效果。
  四是利益驱动  一些专家在利益的驱动下,有意无意地充当了企业代言人甚至参与了企业之间的不正当竞争。而他们有偏向性的观点,又会被企业放大和利用,产生了负面的效果。
在食品产业高速发展背景下,社会对于食品专家的需求也大大增加。这些游走在食品产业各个领域的“伪专家”拥有很大的市场。由于具备真专家的身份,他们的观点会迅速发酵,因而具有较大的社会影响力。由此也生成了阻滞食品产业发展的巨大的负能量。在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日前组织的针对胶原蛋白风波召开的研讨活动上,多位企业负责人对不当的言论给行业造成的影响感到痛惜。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营养工业委员会主任潘兴昌向记者表示,实际上很多口服胶原蛋白产品用的胶原蛋白原料已经是胶原肽,而胶原肽的健康价值已经得到公认,在国际上口服胶原蛋白产业也已成熟。引发风波的微博作者是一位关注特殊人群,但并不了解口服胶原蛋白行业和产品的烧伤科大夫,而仅仅因为他是大夫,其言论就影响了包括媒体在内的公众,也严重挫伤了中国正在发展中的胶原蛋白产业。
  众多企业家都曾对记者表示,虽然这些“伪专家”的具有轰动效应的观点和言论经不起科学和实践的推敲,政府有关部门也会站出来“纠偏”、“纠错”,但是消除其在产业中的负面影响需要一个并不短暂的过程。就在这个过程中,产业面临着挫折和尴尬,而对于置身其中的企业而言,就是巨大的利益伤害。毫无疑问,这些具有真专家身份的“伪专家”已经严重地影响了专家在社会中的公信力,更严重妨碍了食品产业的健康发展。
  行动
  鉴别专家真伪需要科普
  李克强总理曾指出:“中国人均GDP已进入6000美元行列,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已被列入中等收入国家。随着现代生活节奏加快,人们对加工食品和保鲜的需求日益增长,对食品的口味也更加挑剔,这些都加大了食品添加剂的使用需求,但这同时也给食品安全增添了更多不确定的隐患。”事实上,在这个发展中的6000美元阶段,社会需求旺盛的不仅是品种丰富的加工食品,还有大量的针对新的食品工艺、技术的消费知识。存在隐患的也不仅仅是食品安全,也包括制造种种困扰食品产业发展言论的“伪专家”。业界呼吁,传播食品产业的科学的声音需要正本清源,消费者不仅要分清楚产品的优劣,也需要学会辨别伪劣专家,食品产业的专家防伪已经势在必行。
  一位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现在全社会对于以食品安全为核心相关知识的科普需求已经达成共识,但是由什么人来进行科普,听什么样的专家来说话,在这方面公众还缺乏相关的意识和知识。实际上,如何鉴别专家真伪,怎样抵制“伪专家”应该成为科普的重要内容。对此,政府部门要有建立一个好的机制,组织一支专门的力量。一是让真正的专家更加贴近公众,二是当行业遇到困扰时,要及时地推出真正的对口的专家团队发出科学的声音。
  作为食品企业,对于真正专家团队的需求更加迫切。记者获悉,中国食品科技学会将以胶原蛋白风波为切入点,探索积极有效的科普方式,组织媒体深入到一些胶原蛋白企业当中,让媒体看到行业真实的状况,让相关行业的专家现场进行科普。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孟素荷表示,媒体科学素养和相关知识水平的提升将会有效抵制“伪专家”的不良言论。食品产业应该加大媒体和学术界对接的力度,让真正的专家发出推动产业进步的科学声音。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