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保健协会  www.chc.org.cn
当前位置:首页 >> 专家专栏

向红丁:“得了糖尿病,也能活100岁”

发布时间:2011-12-16

    我自己预防糖尿病的方式是“管住嘴,迈开腿”。国际糖尿病联盟对代谢综合征定义的一个关键因素是腰围超标,男性的腰围超过2.7尺,女性的腰围超过2.4尺,就具备代谢综合征的基本条件。腰围粗,脂肪包围着心脏、肝脏和胰腺,更容易导致冠心病、脂肪肝和糖尿病,所以危害更大。我的腰围曾超过2.7尺,但现在我用“管住嘴,迈开腿”的生活方式,已经将腰围减到了2.6尺,合乎要求。

 人物简介:向红丁,主任医师,著名内分泌专家,健康教育科普专家。早年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曾任北京协和医院糖尿病中心主任,现任卫生部老年医学领导小组专家委员会委员兼秘书、卫生部糖尿病防治专家咨询委员会秘书、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糖尿病防治协会理事长、《中国糖尿病杂志》副总编辑。在糖尿病方面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近年来发表论文60余篇。

    作为多年来向老百姓普及糖尿病知识的专家向红丁,很多人都不陌生,他在各种公众场合教大家预防糖尿病及并发症,得了糖尿病应该怎样运动、怎样饮食、怎样治疗。他用自身的经验告诉我们:糖尿病并不可怕,只要控制好,得了糖尿病也可以活到100岁。

  糖尿病席卷中国

  我从事糖尿病工作几十年,它伴随着我走过长长的岁月。我看着身边的老百姓,从认为糖尿病离自己很远,到突然发现自己也患了糖尿病,一下子蒙在那里,不肯承认这是事实,甚或痛哭无泪,让我倍感痛心,而这其中,也有一些是我的朋友。

  ◎ 我国每天增加10000个糖尿病人 ///////////////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预期寿命的延长以及糖尿病检测手段的发展,世界各国糖尿病的患病率都在升高,发达国家糖尿病患病率已经高达5~10%。国外有人估计,2007年全世界糖尿病病人总数2.46亿,到2025年这个数字将增加至3.80亿。值得注意的是,糖尿病患病率在发展中国家增加的速度特别快,远远超过发达国家。我国的情况也是如此,目前我国糖尿病病人已达6000万人以上,估计每天增加10000人,每分钟增加7人,说我国糖尿病正处于暴发性流行,一点儿都不夸张。

  ◎ 我们已具备得糖尿病的营养条件 /////////////

  身边的老百姓绝大部分患的都是2型糖尿病(一种进展性疾病,也叫成人发病型糖尿病,在35~40岁之后发病,占糖尿病患者90%以上,尽早预防可有效减缓疾病的发展),2型糖尿病人数急剧增多是有原因的。

  原来中国人比较贫困,多数人仅处于温饱状态,体形也比较瘦,随着我国经济水平迅速提高,多数人可以随意吃喝,给糖尿病的产生提供了物质条件。另外,对自我保健意识和保健知识还相对匮乏,生活模式不科学、不健康者大有人在。首先是对糖尿病无知,为无知而付出代价;其次是大吃大喝、热量摄取过多;第三是体力活动太少,上楼坐电梯,出门就打的,整天看电视,少动多休息,从而引起肥胖;最后是生活节奏快,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状态的情况比较普遍。

  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在比较发达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如新加坡、马来西亚、毛里求斯、美国和加拿大,以及我国香港,华人糖尿病患病率已经达到10~15%,达到或者超过其他人种的水平。改变不科学、不健康的生活模式,是我们预防糖尿病的最好方法。

◎ 预防糖尿病,你得做到“5个点儿”//////////

  身边的朋友经常会问我:“你是糖尿病的专家,你教教我,平时应该怎样预防糖尿病呢?”每当这时,我都会告诉他们5个点儿,那就是“多学点儿、少吃点儿、勤动点儿、放松点儿、药服点儿”,在平时的生活中,我自己也是这样做的。

  “多学点儿”就是要多看看有关糖尿病的书籍、报刊、电视,多听听有关糖尿病的讲座和广播,增加自己对糖尿病的基本知识和糖尿病防治方法的了解。“少吃点儿”就是减少每天的热量摄取,特别是避免大吃大喝,肥甘厚味,吸烟喝酒等等。“勤动点儿”就是增加自己的体力活动时间和运动量,保持体形的健美,避免肥胖的发生。“放松点儿”就是力求做到开朗、豁达、乐观、劳逸结合,避免过度紧张劳累。“药服点儿”就是因为糖尿病是代谢综合征的组成部分,一个人如果有其他代谢紊乱的话,服点儿药,可以改善这些代谢紊乱,对预防糖尿病大有补益。如果一个人能够长期做到这“5个点儿”,得糖尿病的几率就会减少一半。

  得了糖尿病也可以长寿

  很多人认为,得了糖尿病就离死不远了,仿佛世界末日,对生活失去了希望。其实大可不必这样。目前我国1型糖尿病病人(是由于免疫系统发育不良或免疫应激引发的糖尿病。又名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或青少年糖尿病)的平均寿命约为一般人群的80%,2型糖尿病病人的平均寿命约为一般人群的90%。台湾的陈立夫先生患糖尿病50余年,一直活到103岁。

  ◎ 糖尿病最要命的是并发症 /////////////////////

  其实如果糖尿病没有并发症,就没有什么可怕的了。糖尿病的并发症如果没有得到良好控制,可能会危及患者的健康和生命,也就无从谈什么长寿了。

  根据发病的缓急以及病理上的差异,糖尿病的并发症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大类。急性并发症包括急性感染、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血糖高渗状态、乳酸性酸中毒和糖尿病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低血糖症等等,主要是由于血糖过高或过低以及其他代谢失调造成的。

  慢性并发症与急性并发症不同,发生和进展较为缓慢,但发展到一定阶段,就难以逆转。也就是说,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不会一下就得上,得上后也别指望一下就治好。糖尿病病人容易得的慢性并发症有三种:第一种是大血管并发症,指高血压、脑血管、心血管和其他大血管,特别是下肢血管的病变;第二种是微血管并发症,主要包括肾脏病变和眼底病变;第三种则是神经病变,包括负责感官的感觉神经,支配身体活动的运动神经,以及支配内脏、血管和内分泌功能的自主神经病变等等。

  预防和治疗糖尿病各种并发症的原则基本相同,可通过心理、饮食、运动、药物等综合治疗,来让糖尿病患者的病情获得满意控制,使其并发症不发生或者是保持在轻度水平而不向前发展,糖尿病病人就可以享受与正常人基本相同的寿命。

◎ 糖尿病人如何做到长寿 ///////////////////////

  糖尿病人要做到健康长寿,首先是要正确对待糖尿病,保持乐观、宽厚、豁达的心态。其次是长期坚持正确的饮食、运动和药物治疗,使体重、血糖、血压、血脂和血黏保持基本正常的水平,积极地预防和治疗糖尿病的各种并发症。第三是对糖尿病进行系统的监测,如有控制不佳或者并发症发生的情况,要能尽早发现,及时有效的予以治疗。做到这几点,糖尿病病人就可以健康长寿了。

  ◎ 走极端者不会长寿 ////////////////////////////

  我碰到过一些糖尿病病人,不能正确对待他们的病情,而是在心态上有两种极端的不良倾向:一种是对糖尿病“满不在乎”,这种人根本不了解糖尿病及其危害的严重性,对糖尿病采取不承认、不检查、不治疗、听之任之的做法,这样的人势必付出沉重代价;另一种是“过分在乎”,这种人怨天尤人、悲观失望,或者是紧张焦虑、有病乱投医,致使病情得不到满意控制,反而越弄越糟。

  ◎ 心态平和寿自来 ///////////////////////////////

  我经常对病人说:既然糖尿病已经来了,那就让它“既来之,则安之”吧!在生活中一定要保持开朗、平静的心理,采取“在战略上藐视,在战术上重视”的原则。对糖尿病不要害怕,不要惊慌失措,而要有战胜疾病的坚定信念,有“与病共存,健康长寿”的信心。在具体防治措施上,又要一丝不苟,认真对待。

  有人说糖尿病病人要永远记住自己是糖尿病病人,永远不忘乎所已;又不要老是想着自己是糖尿病病人,老是拿不起、放不下。这种拿捏的分寸很对——想或者不想,它都在那里,不喜不悲。

  得了糖尿病,生活也能有质量

  很多糖尿病人觉得自己的生活完全没有质量,因为这也不能吃,那也不能吃,其实这是一种误区。糖尿病患者应该而且完全可以过上高质量的生活,实际上他们什么都能吃,不过是质要合理、量要适度而已。

  ◎ 你可以这么吃 /////////////////////////////////

  控制总热量:要明白,糖尿病病人的饮食控制决不像有些人理解的那样,仅仅是主食控制,而是包括对副食,特别是肉类、脂肪类等含热量较高的食品的综合控制,使每天摄取的热量保持在适宜的水平,以合理控制血糖和体重;

  合理安排各种营养成分:对于糖尿病病人来说,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都是必要的营养成分,必须合理分配,避免过食或者偏食,按所提供的热量计算,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提供的热量分别应占总热量的55%、25%和20%左右,避免那种粮食越吃越少,而肉类和脂肪越来越多的倾向;

  少量多餐:可使血糖维持在基本正常的水平,餐前血糖不至于太低,餐后血糖也不至于太高。具体来说,应做到“一天不少于3餐,一餐不多于2两”的进食方法,每天进主食超过8两者,宁可多吃几餐,也不要每顿吃得太多;

  高纤维饮食:这类饮食可以保持餐后血糖不至于太高,而且还有降低体重和通便作用;

  饮食清淡:“清”是指低脂少油饮食,“淡”是指不甜不咸饮食,具体的说是不吃糖,少吃盐,这对控制体重、血糖、血压、血脂和血黏十分有益;

  少喝酒、不吸烟:对糖尿病病人的健康来说非常重要。

  每天一个鸡蛋:鸡蛋是营养十分丰富的食品,一个糖尿病病人每天吃1个蛋类比较适宜,如果吃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蛋,最好只吃1个蛋黄,以免对体重及胆固醇水平产生影响。吃蛋最好选择热量相对较低的,鸭蛋所含的热量及脂肪量多于鸡蛋,红皮鸡蛋所含热量及脂肪量又多于白皮鸡蛋。

  糖尿病Q&A

  Q 有很多老百姓认为糖尿病就是因为吃糖多引起的,这种认识正确吗?

  A  不对,糖尿病并非吃糖过多造成的结果。如果一个人不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或者糖尿病前期人群,胰岛素分泌功能正常,单吃糖多并不会引起糖尿病。但也不能说吃糖与糖尿病无关。首先,糖或者叫碳水化合物是一种能量食品,吃得太多,会造成热量的过分摄取,体重增加,而肥胖正是胰岛素抵抗和糖尿病的重要成因。其次,如果吃糖太多,可能会增加胰岛负担,如果你已经处于糖尿病高危状态,或者血糖已经轻度升高,多吃糖就可能把胰岛累垮,诱发糖尿病。第三,吃糖太多,可能会导致血清甘油三酯和游离脂肪酸水平升高,高游离脂肪酸对胰岛有毒性作用,使胰岛B细胞逐渐凋亡,分泌不出胰岛素而诱发糖尿病。所以,为预防糖尿病,还是少吃糖比较好。当然,要预防糖尿病最重要的还是要做到预防糖尿病的五个要点,光是少吃糖,也不一定能预防糖尿病。

  Q 很多人出现严重并发症后才发现自己患了糖尿病,我们应怎样尽早发现糖尿病呢?

  A  糖尿病早期,不一定出现多饮、多食、多尿和消瘦的“三多一少”典型症状,对于疑似糖尿病的人,如肥胖、高血脂、高血压、皮肤瘙痒症、久治不愈的疮疡、异常分娩、外阴反复感染、非泌尿生殖道局部病变的阳痿、多饮多尿、饮食正常而无任何不适的消瘦、发生动脉硬化或冠心病和眼底病的年轻患者等,都应到医院作血糖检查,以免延误病情。有糖尿病家庭史的应定期到医院检查,以便早期发现糖尿病。

  Q  糖尿病可以根治吗?

  A 目前,糖尿病是无法根治的,不管是1型还是2型糖尿病,最好的办法就是好好控制。

  Q  我35岁,原来非常能吃,自从查出糖尿病后就变得什么都不敢吃,就是吃点萝卜和白菜,并且每天坚持跑5公里,我这样应对糖尿病的方法正确吗?是否应该坚持?

  A 控制饮食、加强锻炼,对糖尿病控制无疑都是必要的,但你在饮食方面控制得有点儿“过火”,长期这样,可能会造成营养不良,低血糖等不良结果。对一个年轻糖尿病患者来说,体重指数(公斤体重/身高米2)在24以下,就算可以,也不是越瘦越好。所以建议你每天主食6两,肉食3两,豆制品1两,青菜不限,戒烟限酒。每天锻炼一小时以上,锻炼时心率达到130-140次/分,微微出汗,再找一位负责任、有经验的内分泌医师给你选择适当的药物就行了。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