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保健协会  www.chc.org.cn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深海鱼油喧嚣中隐忧深藏

发布时间:2010-07-26

    由于富含多元不饱和脂肪酸,具有调节血脂、健脑的作用,近年来深海鱼油深受消费者的青睐。权威市场调研报告显示,2009年国内所有保健品中,鱼油类销量排名第二,仅次于维生素C,市场颇为火爆。

 然而几天前,一则“深海鱼油市场鱼龙混杂,所含EPA存在巨大隐忧”的消息震动了行业的敏感神经汞残留超标严重,此外EPA的作用亦引发争议,引起业内特别关注。
 
  繁荣背后的暗涌
 
  对于深海鱼油的“火”,记者近日在走访广州几家大药房时感触颇深。走进药店,深海鱼油均被摆放在最显眼的位置,与卵磷脂、钙片并列成为“排头兵”。
 
  深海鱼油又被称为脑黄金,很多消费者对其调节血脂、健脑的期望值很高。目前国内鱼油保健品年销售额已达37亿元左右。
 
  今年1月,卫生部发布18号文称,鱼油等7种物品被批准为新资源食品,意味着鱼油在市场准入机制上有了更灵活的合法途径,市场潜力巨大。
 
  然而,火爆的市场掩盖了危机的真相,汞残留超标、市场紊乱及EPA问题正孕育着巨大的危机。记者采访时对比了各药房深海鱼油10g/粒×300粒包装售价后发现,某原装美国进口的深海鱼油软胶囊售价为286元,而另一标明进口产品的售价则为180元,某国产品牌售价168元。更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有些宣称是进口产品的,生产地却在国内。而这不过是冰山一角,国内鱼龙混杂的鱼油市场堪忧。
 
   “深海鱼油价格体系和运营模式紊乱,产品良莠不齐,正悄然倒逼鱼油市场萎缩。”业内营销界人士于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分析说,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欧美的深海鱼油进入中国催热了中国的鱼油市场,但随着竞争者数量的剧增,加之检测标准不统一,以及原料难以识别,各地串货现象严重,良莠不齐的鱼油市场好似雾里看花。湖北一家保健品生产企业负责人对此亦感同身受。
 
  如果把国内深海鱼油市场用抛物线来描述,显然它已过了顶点阶段,企业进退两难,要持续发展就必须及早重新思考,制定更好的生存之术。
 
  在诸多隐忧中,产品造假是最令人头疼的,看似诱惑的鱼油市场正考验着我国保健品管理的能力。“尤其是原料造假,杂鱼和深海鱼真假难辨,很多号称国外进口的产品实际上是在国内生产的。”中国保健协会市场工作委员会秘书长王大宏表示。
 
  今年一季度数据显示,与2009年同期相比,我国鱼油进出口数量大幅增长66%。不过,国内企业却只占有19%的市场份额。“这说明国内鱼油市场需求旺盛,但用于保健食品及药用的高档鱼油市场仍被发达国家所垄断,这一市场反差也是亟待破解的难题。”上述人士认为。
 
  营销革命势在必行
 
  纵观鱼油产品的发展史可以发现,靠简单的广告营销虽然能在短期内获取巨大的商业利润,但同时也变卖了自身的品牌价值。
 
  重拾我国鱼油类产品的品牌价值是目前的当务之急。于斐告诉记者,要重塑品牌价值、持续发展,首先要创新营销模式。“关键要把一味追求数量的拉动式营销思路,逐渐向重品质、重质量转变。在已有的认知、认识度培育的基础上,用优质服务来提升鱼油产品的认可度。”
 
   “因此,国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鱼油市场目前的失衡现状,从产业发展的角度对鱼油市场进行规范,将依靠渠道拉动逐渐向依靠服务和口碑等推动的发展方向引导和规范。鱼油市场分专卖、邮购、会销、电视直销等营销模式,我认为,鱼油产品更适合采用“专卖店+专柜”的组合营销模式。因为这样既可体现拉动的作用,也可发挥服务的推动作用。”于斐分析认为。
 
  事实上,我国鱼油市场结构雷同、品牌单一,国内基本上只有软胶囊一种形式,微胶囊和制剂的产品几乎空白。另一方面,近几年对鲲鱼的过度捕捞,亦导致鱼油原料资源严重下降。
 
  而继《食品安全法》之后,《保健食品监督管理条例》、《保健食品注册管理办法》和《保健食品原料安全标准》等一系列重要的法规文件陆续出台,表明了国家规范发展保健品市场的决心。对此,王大宏提醒业界,与日本和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鱼油生产企业的加工提炼水平还有很大差距,企业要进一步创新生产工艺,提高产品附加值,形成自主的品牌。
 
  记者了解到,2009年中国膳食营养补充剂品种提及率调查结果显示,鱼油类销售排名第二位,提及率高达11.1%。其中,华北地区膳食营养补充剂中,鱼油类占13.8%,中南地区占8%。专家认为,这说明我国鱼油市场在认知和市场认可度方面差异明显,对产品成分、质量等宣传力度不够。
 
   “身处风暴中的深海鱼油看似平静,实则暗流涌动。只是这一切尚未引起业内的足够重视,很多企业一味追求销量而忽视其中的危害。理性克服保健品难以摆脱的生存怪圈,企业要早做准备。”有业内专家如是说。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