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1%的保健品广告都是虚假宣传,这是《上海市保健食品市场与消费者状况调查》显示的数据。据这份调查透露,保健品行业往往利用消费者的无知进行狂轰乱炸式的广告炒作。据消保委掌握的资料,去年上海保健品违法广告高达2068条,占食品广告的56%,保健食品广告虚假宣传、超出范围夸大宣传的问题十分严重,占所有违法广告的45%。
有关调查还表明:73.5%的保健食品广告不符合有关法律法规,其中42.1%的广告对功能进行虚假宣传。包括擅自增强产品功能;宣传“疗效”或辅助治疗功能,暗示“疗效”;以中医理论解释产品进行误导;没有按卫生部颁发的卫生批号,违法宣传其产品具有“治疗、保健功能”等等。
消费者面对这些五花八门的宣传如何辨别呢?在这里,本网从健康常识出发,推出五大容易误导消费者的“补一族“保健品!
“您瞧李大爷,手里这么多东西,上楼气儿不喘,背不酸腰不疼……”“多亏吃了钙,一片儿顶过去五片儿……”——真的吗?
药学专家王功立教授告诫消费者:补钙时应详细阅读说明书,不能一味听信广告。
王教授指出,有的药品广告中所提到的“1片顶5片”的说法并不准确。其实,这种药品现在的主要成份为碳酸钙,其钙离子含量为400毫克/克,而这一药品前身的钙制剂主要成份是乳酸钙,钙离子含量89毫克/克,所以只能它相当于其它钙制剂钙离子含量的5倍。
“您们这些老年人身体怎么这么好?”“我们都在喝朴雪口服液”——可信吗?
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人并未经过医生诊断,自认为贫血,或身体较弱,便盲目长期大量服用市售的补血剂,通常不但没有达到改善体质的目的,有时反而有害。因为贫血首先需要医生确诊,其次并不是所有的贫血都需要补血。
“妈妈我头发黄”“妈妈我个子小”“妈妈我不爱吃饭”“聪明的妈妈会补锌”——真的吗?
许多年轻的父母不管孩子是否缺锌,纷纷掏钱给孩子购买含锌药物或加锌食品,希望孩子通过补锌让孩子长得高大强健。殊不知,这种盲目补锌,会造成锌过量而引起腹痛、恶心、呕吐等中毒反应;长期大量服用锌制剂还可出现发热,而且会引起铜缺乏、电解质失调、脱水,并可影响铁和钙的吸收,导致缺铁性贫血。
为了正确合理地服用含锌药物或吃一些加锌强化食品。有关专家指出:儿童补锌,必须经检查确诊为缺锌后,才可服用锌制剂,并在儿科医生的指导下用药,切勿盲目滥用含锌药物。
时下一些保健品广告语夸张,轰炸式的广告,比如说脑白金;它们真正有意义的东西又含多少呢?
,
|